Tuesday 9 June 2009

学一堂转变课



上了一个月的课,什么都不失不过,感觉还好。一个学期分三个月完成,这个学期的前个月不会太沉重,功课内容不外乎是启发自己的创意及提升观察周遭环境的敏锐度。数量还能应付,虽然要做很多的画画练习,但最低限度都凑够时间睡觉。新环境新人事新状态,不变的是自己那把笑声,正传播着正面能量。

每个人都来自不同背景,对于设计画画的热诚也有一定差别,但有一定的喜欢跟兴趣。一班里近30人,少不了有钱人、大马ABC人、道地rojak人、大马甲乙丙人、混血人、高人、矮人,计较的、大方的、随和的、友善的、高傲的、极需众人注意的、上进的、懒散的、犯众憎的、急进的……还有一些特质未能一一尽诉。其实庆幸在短短的30日里能够基本了解同学的为人点滴。

然而没有绝对的事,第一堂绘画课教授(教授都不像教授,二十几三十岁,跟我们讲话如同朋友倾谈一般)就说“没有丑美的作品,只有不合你口味的作品”。延伸下来,这句话包含某种智慧,告诉我们事情两面睇的道理,比例:

“没有好坏的人,只有不合眼缘的人。”
“没有逆顺的境界,只有不称心的状况。”
“没有对错的观点,只有不合适的想法。”

这是包容,这是宽容。当运用在生活上,发觉抱怨少了,气愤少了,切身为别人想的时候多了。于是,执于对叫做错,兼意外地赚到了平静和快乐。

与同班友人的相处仍处于摸索期,但好在晓得不断求进,很安慰自己仍然抱有这种交友的热诚。上课一星期后某日,由于太过急进要交到合意的朋友,却碍于事与愿违,所以立刻打电话向晋名求救,作为过来人的他成功在四十分钟里调伏了我不安分的心,使得我有继续前进的动力。感谢晋名,多年后依然是我们的最佳心灵治疗师。

这个月来我都在各种分组活动中当上了配角,与以前有些许改变。急促大声未必有用,懂得安静聆听也能更圆融处事。总有人喜欢说话,总有人需要附和,前提是大家要做到基本的尊重。应说要说,应听要听,不然成就了一堆垃圾残局又要解决时确是另一种悲哀。

一个月后,我学会更客观看事,要谢谢每天相处的人给予此等机会。
 
Picture taken at The One Academy of Communication Design, Block M, Room M1. (2009)



Monday 8 June 2009

大地震



这次地震,纯属突然。突如其来得杀受牵连的人个都措手不及,一直惊恐。千万个问号浮起,你我他冒了一头冷汗。究竟发生了什么?无尽猜测后推理一堆,以为在讨论中找得到一丝头绪,却直到现在截止仍然徒劳无功。

专家说除了爱情里有七年很痒的警号会凸现,几经调查后原来友情也会在七年里经历一次大震动。携手走过12年,方来了这次地震,我应该阿Q得感激上天厚爱让友谊多活了五年?“你要我死都俾個理由我死得安息啊,皇太后”这大概是《溏心风暴》里细契跟大契说的某一句话。我们一行大约有十余人,内心跟细契说着同一番话。皇太后的突发事故我们经历不少,但这次堪称最荒唐。我们无语,连理亏都配不上,是完全不知如何回应。

释迦佛陀说当人都不用大爱同慈悲心去爱人时,这种情感不能永恒。这刻爱你有贪恋,下分钟一句得罪说话生起嗔恨,再过一秒思想显得愚痴,一句唔该不如say bye bye,当初的海誓山盟形同虚幻,什么曾经也抛诸脑后。只要感情的利益点或出发点出于丁点私心,就属虚无缥缈。无论最先感情的建立助缘是靠时势、靠环境、靠患难、靠酒肉、靠欢愉、靠泪水、靠利益,一切都逃不过善变无常这个定理。

事情发生不可能没有原由,但如若没人愿意讲出来,谁能参透?成年人,不要太幼稚。就来走过半个世纪,还玩小学生的猜心游戏?好,就当有人愿意奉陪,一次两次仍不肯收手,难道对方就要继续挣扎矛盾猜想下去?这套在以前玩masak的年代还能派上场用,守到最后可能攻得破僵局。假如现是挖烂脸庞问到底,挽得回来的已叫名不符实的友谊。人都不会做,怎样奢望日后其他人对你有真心回报?感情是双方的,比喻成一个轮,愿给愿受再愿给愿受才能圆满。

怪得了谁?怪自己太笨太天真相信了这段友谊?怪对方太蠢不懂得珍惜一段跨时代缘分?怪大家都太不了解友谊路上的游戏规则?根本没人可怪罪,没事可追究。再找个人去承担这个罪名只会造就恶性循环,输人不要输品。就算有人心胸狭窄,这是自己辛苦;就算有人愚笨,这是自己未经一事未长一智;就算情理不容,一句话一件事听在有心人的耳内若引起不安,仍是有错。应该明白事情走到这种地步,当事人根本不会思考太多,如果曾经好好想过,就没有机会让事件进展成现况。

没有什么可以再做,除非对方先开口解释言和。目前大家应当释怀,只能释怀,不如释怀。事件需要放下,十年需要放下,情感需要放下,回忆需要放下。既然经不起考验,请洒脱些。是缘是孽,让当事人自己定断。唏嘘慨叹过后,大家还是好汉一条。下个十年的出现已成谜团,唯有感谢我们共有过一个十年,要知足常乐。

Picture taken at Tasik Kenyir, Terengganu.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