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9 July 2012

多元文化 . 未知的疑问


视觉传达,在社会功能上从来都只能扮演配角。由于它是一种媒介,一种讯息的铺陈,所以内容需要从政经文教内取得。作为设计过程里的最后一个门闸,你不能要求创造视觉的活动能带给我们多少改革性的影响。然而,能够将讯息从新整理再让我们驯服地接收,我相信已是它很有价值的功能。我们每天消费视觉,甚至乐于创造新的视觉享受,却很少人懂得思考视觉背后的运作模式。

将视觉套入社会文化来解读,能够审视它对人的影响力。人因有视觉需求而创造阅读视觉的活动,同样地,这个被创造出来的视觉会随着社会予以的功能而慢慢影响人的思维与行为。我时常在想,马来西亚拥有多元文化的视觉资源,但为何至今仍未有很著眼的视觉特征?是否我们太繁杂而分化了视觉的向心点,成就了我们如同大杂烩的视觉文化?当我们了解了视觉在多元社会里的运作定律与洞悉其影响力,或者就能解说问题出现在哪里?这亦是我要探讨视觉传达在多元文化的现象内,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的原意。

多得经济全球化的促成,人们移居不同的国家,成就了每个国家都普遍存有多元文化的社会形态。马来西亚所标榜的多元社会却有不同的注解,它起源于很浓厚的民族色彩。很多时候,我们所形容的多元性质是以民族传统思维与行为上的表现来界定。在视觉的呈现上,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也延伸出一个矛盾点,若太强便包容不了彼此的差别。可是,真正的多元文化又何止是形容着你我他的特点正互映互耀?我们早已造就了某些共同拥有的资产。大家看似各不相干,但在每天微细的互动中又丝丝牵扣。

于是,我们牵涉到多元文化背景的广告都以生活化的事物切入。每个画面都以达到“和谐共融”为重点。这种视觉的呈现,消费着我们的记忆,或者大家向往却未曾达标的现象。Petronas国庆的广告大量诉说多元文化内的人文价值。以各民族交杂的生活形式入题,其实从坊间的回响中已知道大家都很受落。实际上一个视觉能达到普天同乐的效果已并无任何问题。但是,我所关注的是不断将讯息的表达方法放在民族生活上来说,究竟能够如何带领我们在视觉上有突破性的发展?


Friday 27 July 2012

科技设计 . 剥落的人性


如果我说科技影响我们最大的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应该不出为奇。那天在电话铺内要买新的电话,销售阿姐问我要有什么功能,我很直接地答:“能打电话便好。”我未能接受一个智能电话在手,就可以改变整个生活这种必然的定律。最近读着一本关于简单与复杂设计的书,从微小的事物中得到不少启示。再接到一份功课,是关于自荐的,问我有什么特点。

我便从新思考设计与人的行为有着怎样的关系。很可怕的,我越探讨,越发觉我们的生活竟然给科技控制得这么彻底。科技的智慧要传达到人的手中又要经过设计的关闸。科技成了必须品,设计同样成了帮凶。看着姐姐或身旁朋友对爱疯的痴恋程度,我毕竟心寒,大小事务都与手机扯上关系。给你消磨时间,给你报告行踪,给你说着拿来填补空虚的话。床上床下都机不离手,红灯与绿灯的转换间亦能挤出一个看电话的空档。通讯不曾中断,人与人之间的交涉落到需要分秒必争的境地。

这个社会一定出现了问题。是我们太害怕孤寂,所以容不下一刻空虚,还是科技的设计真的实用到我们秒秒都用得上?不能否认这样的产品确实消灭了很多人的沟通隔膜,我也是其中一个得益者。当亲朋因为分隔异地而不能相见时,这些平台是让我们聚在一起的好地方。沟通维系了大家的情感线,当我们再见面,便可以从上集吹过的水,继续倒出下一杯水。如果我将问题看得贴身点,却发现我们连见面时也在牵挂不在眼前的人。一场饭局,难不免有几刻是心不在焉的,因为与另一方的通讯仍在进行。或者,我们一到某些(大部分)有宽频的餐厅,便急于追问侍应什么密码,大家开始在面书报告起行踪来。势要妒忌死另一群无法同行的人。

当然,正面来看,这些小眉小目的事,做了也不失为相聚时的乐趣。当整个饭桌上的人都对电话谈情,如果你的心思够细腻,应该懂得欣赏这个很有画面感,见如不见的情况。然后,有人喊肚饿,才收机叫食物。一餐饭至少一粒钟,怎样陶醉于手机内的玩意,也总有两三句话是对着真人讲的。其实,整个画面确实无伤大雅,大家只不过是回应着整个社会风气罢了。有时借方便之名,一脚入了陷阱,也怪不得当事人。他只不过是社会文化的棋子,谁造就这个文化是更值得追查的。

《好设计不简单》中提到,设计师与工程师才是主谋,因为大家顾着给生活方便,或创造一些时代性的改革,却忽略了人性的建设。既然醒悟是自发的,我也不便治人什么罪。反正生活模式的改变没有错,但我想进一步探讨的反而是这种改变,能怎样倒模我们未来的沟通形式?第一,它开拓了通讯的范围。从前我们通电话是为了对特定对象交换或报告情报,如今情报可以通天下。情报还是通讯主要传达的信息,可是它的对象从单一变成了众多的接收者。所以,你搭起了几百条桥,让别人参与这情报的分享。从前要动用人力物力聚集了一村子的人才能公布情报,现在只靠一个指尖便能成事。

第二,我们未来的沟通模式确实会缺少情感上的交流。我想到一个很概括性的字眼来形容这个沟通缺乏的本质:沟通的艺术。我想,设计与艺术最大的鸿沟是前者以满足人的欲念为本,后者以探讨人的本性为根。当中又穿插着社会各因素的影响,而这是用来决定两个区域的发展能延伸到什么界限的标准。所谓艺术,包含了表情转换中情感的表达,肢体所勾勒出的无声语言,声音在音调上的起承转合,最重要的是,当下彼此互动的交流。

敏锐的设计师也许早已发现到这种科技沟通的缺点,所以有了表情符号的设计。每款电话都有不同的设计,所传达的表情来来去去都是同样的几个。我们拼列词句的方法,惯用的助词,标点符号,语法,等等成了刻画我们信息里的情感表达。虽然看不见真人,但这些是构成你在跟谁说话的提示。基本上,解剖了这一环,我们还是能看到利用科技方便来通讯的方法,依然有它自成一格的艺术形态。当然,这是隔空的表达,未必有当面对话的震撼感。那么,感动还是有,感情还是有,可是一切情感接收都是隔着透明塑料袋的,也是有选择性的表达,就不是直接流露与接收的情感。接收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经过自我辨识,有时候也会分析错误而造成误解。

说到这里,免不了会把写信这回事拿出来做对比。其实从手写字到电脑打字,这样一个很微小的字体表达转变中,就能略懂情感的表达需要通过最直接的创造与接收,才能完整地感受。所以到了今天,有人还是坚持亲手写的字才能体现精髓,一勾一撇也是力的传达,也是思想的表现。我们无法否定,当整个时代进入与科技为伍的境界时,再多关于人性的探讨也是徒然。轮子在往前转,我们倒退看回过去,时代不一样了,对事物表达方法的需求也不一样。而我在探讨这个很微小,人性的表达时,也不能过于苛求,但不能否决这个转变的进形式。

之前所说的沟通模式,落在以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里,最后,要说的是通讯里很关键的 - 声音的表达。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因为声音在现代通讯的模式里未经转变过程就直接成了附属品。在设计一个方便通讯的科技时,我们已经选择了用文字,用图形,用符号来传达情报,然后声音,这种最直接传达语言的本能没有被重视。我曾经尝试用视频与朋友通话,有影像有声音,但感觉上是在不同的时空说话,到头来还是打字比较舒服。也许这背后的原意可以让我们发现,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把情感表达得太直接。打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经过一轮思绪整顿才把文字休整好,再按下送出去的按钮。两者都靠语言来建设逻辑,声音却一去不回头,最直接的,成了最不被需要的工具。我认为,这是很值得探讨的现象,当流行音乐都把歌词填得很白话,我们懂得用旋律来说话,却抗拒接受用没有提炼过的声音来进行对话。

我们看见简讯的功能从电话延伸到网络里,文字代替了声音。林夕说,有的人久不见面,看他网志写的电影观后感,比事后喝茶总结的话还要多。这个时代,文字成了建设通讯或表达思想里很重要的角色。声音没有因为手提电话的普遍而延续其功能性。文字通讯未必是负面的,至少它能将情报零散地发送出去,也能避开时间上的束缚。从这里,我们可以窥探未来会进入无声的通讯时代。难怪有网友说:“现代沟通,动手不动口”。我转一个方式去思考,发现我们的社会其实正在教我们怎样保护自己。用可以被事前整理与事后记录的文字沟通,正好避开了覆水难收的窘境。原来,在思考方面下了功夫,单纯而直接的表达模式便需要让步。人性本质的体现已经渐渐被削薄了,未来,我们的声音还有什么功能呢?